2010年《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》首次出版,高铭曾耗时4年,深入医院精神科、公安部等神秘机构,和数百名“非常态人类”直接接触,写就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《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》。随即掀起畅销热潮,被称为“中国第一部精神病人访谈录”。2013年起,高铭持续深入催眠诊所、心理诊所,获悉珍贵一手资料,推出另一部成名之作《催眠师手记》系列,用一个个真实案例,直面当代人的心理底线,寻找现代都市人的心理共鸣。
上周日(6),高铭携新书在西西弗书店举行了重庆站新书分享会,探寻人心深处潜藏的秘密,力图为陷入精神困境的人群带来一丝光亮。
催眠不是为了沉睡,而是唤醒
《催眠师手记》着重展现的,是“常态人类”的“非常态精神空间”。《催眠师手记》中的各位主角,其实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“普通人,他可能是你是我,他们无处不在,所以更加可怕。
高铭说:“《催眠师手记》这本讲述催眠案例的书,就是希望写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紧张,还原现代人心理问题背后隐藏的困惑和煎熬,引发我们去思考他人与自己的关系,自己与他人的关系,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。希望读者看了之后,能多把自己的内心摆在镜子前好好看看。了解自己,才能和自己好好谈谈。有些事情钻不钻牛角尖,较不较真,其实更多的还是要不要和自己和解。”
所以,催眠不是让人沉睡,催眠的目的是把人唤醒,唤醒之后和自己好好谈谈。
在接受采访时,高铭曾讲过,他希望每个人要学会像精神病人一样思考,打破我们用“正常”和“不正常”的简单标准去划分人群的思维。
打造如美剧般烧脑的纪实推理档案
真实催眠师的工作既不神秘,书写起来也不好看,一个人心中的逻辑分析,自说自话,会很无聊,所以高铭把这份一个人的工作拆分成两个人的组合:催眠师+心理分析师。高铭用第一人称催眠师“我”的形象出现,两个人的交流碰撞,过程当中反而往往能激发、表达出更多东西,那种潜移默化的逐级递进,透过现象发掘本质的细腻揣摩,反而极有层次感地表达和透露着催眠的真实奥秘。
由于书中案例取自真实生活,原型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,所以本书将许多案例原型的身份、背景、细节、特征全部打乱,再经过拼图一般的重新处理后创作成书,以此尊重原型受访者的隐私。这种破坏之后的再创造,另本书既保留了纪实档案的真实性,亦增加了如推理小说般的故事性,而高铭也有意顺应这一风格,将《催眠师手记》打造成季播剧的系列形式,每季十余个故事,陆续出版,读者阅读本书,就像在追一部出色而有趣的英剧、美剧。如果福尔摩斯主攻心理学,而华生会催眠,他们故事大概就会是这部《催眠师手记》。